1398年3月30日,朱棡在晋王府内因病去世,享年41岁。这个消息传到朝廷后,朱元璋悲痛万分,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。得知消息后,朱元璋立即下令礼部派遣官员赶赴太原,为朱棡举行盛大的丧礼。在谈到朱棡时,朱元璋眼含泪水,情难自抑。他深感伤痛地回忆道:“晋王年轻时虽然智慧过人,但性格残忍,甚至冷酷无情。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逐渐变得更加温文尔雅,忠诚于国家,对帝王的爱护也日益深厚,逐步成为了皇太孙最为依赖的重要支柱。如今他骤然去世,我如何能够承受这一切的痛苦?” 朱棡去世后,朱元璋并未放松警惕。为了...
1398年3月30日,朱棡在晋王府内因病去世,享年41岁。这个消息传到朝廷后,朱元璋悲痛万分,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。得知消息后,朱元璋立即下令礼部派遣官员赶赴太原,为朱棡举行盛大的丧礼。在谈到朱棡时,朱元璋眼含泪水,情难自抑。他深感伤痛地回忆道:“晋王年轻时虽然智慧过人,但性格残忍,甚至冷酷无情。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,他逐渐变得更加温文尔雅,忠诚于国家,对帝王的爱护也日益深厚,逐步成为了皇太孙最为依赖的重要支柱。如今他骤然去世,我如何能够承受这一切的痛苦?”
朱棡去世后,朱元璋并未放松警惕。为了防止朱棣的潜在威胁,朱元璋立即命令长子朱济熺带领大军向东防守。而与此同时,左军都督杨文也被指派到燕王府,名义上是辅佐朱棣,实际上却是为了对朱棣进行监视与制衡。朱元璋还不断发布诏令,催促朱棣尽快回到应天。然而朱棣始终没有按时归来,最终,朱元璋因病去世。继位的朱允炆在黄子澄的策划下,推行了极为严厉的削藩政策,这一举措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。
当朱棣的军队逼近应天时,朱允炆满怀焦虑与懊悔,他悲痛地说道:“如果三叔还在,我又何必如此极力削藩!”他这一番话为何如此动人心弦?朱棡与朱棣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?朱元璋为何会在失去朱棡后感到如此沉痛?
朱棡的暴戾与成长
展开剩余79%朱棡,朱元璋的第三子,出生于1358年。那个时候,朱元璋正忙于抵御徐寿辉和张士诚的进攻,日夜操劳,心情烦躁。在朱标和朱樉两位哥哥出生后,朱元璋并没有过多关注朱棡的成长。随着胡大海攻占浙东,宋濂被任命辅佐朱元璋,成为了他三个儿子的启蒙老师。尽管朱元璋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,但他十分重视对子女的培养。朱棡在10岁时,还得到了著名书法家杜环的指点。
然而,三兄弟在成长过程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。朱标温和宽厚,仁爱有加;朱樉则个性刻薄,狡猾多疑;而朱棡,虽然聪慧过人,却异常暴戾,常常表现出暴力倾向。1370年,朱元璋效仿汉朝设立边疆藩王,将诸多儿子安置在边塞,负责防守外敌,朱棡被封为晋王,驻守太原,与兄长朱樉、朱棣共同构筑防线。尽管朱元璋一再教导他要以仁爱为本、为国尽忠,但朱棡似乎没有改变原有的性格。担任太原王职后,朱棡逐渐显现出压抑已久的暴虐本性。一次,由于膳房送来的饭菜不合口味,他竟然在大庭广众下鞭打厨师,差点致人死亡。
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,连夜下诏严厉训斥朱棡,并写信告诫他:权力不应当滥用,不能伤害无辜。尽管如此,朱棡并未反思或改正自己过激的行为,依旧在太原作威作福,百姓对他的怨声载道,认为他是他们的灾难源头。
朱标的干预与朱棡的转变
1390年,朱标回到应天时,特意前往太原探望朱棡。此时,朱棡已经明白了父亲曾多次意图削权,若不是朱标的保护,他早已和朱樉一样被软禁起来。自从回到朝廷后,朱棡不再像过去那样张扬跋扈,而是表现得温文尔雅、行事低调。返回太原后,他也逐渐收敛了自己的暴戾之气,百姓对他的怨言开始减少。
朱元璋看到朱棡的变化后,对他重新产生了信任,并多次将他派往边疆执行任务,负责修筑防线和开垦土地。朱棡的表现愈加稳重,也因此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和信任。随着他不断积累力量,逐渐超越了朱棣,成为了明朝最重要的藩王之一。
朱棡的忠诚与悲剧结局
朱元璋对朱棡的信任,不仅表现在职务上,还体现在他处理与蓝玉、傅友德等人的关系上。朱棡不仅以忠诚赢得了父亲的喜爱,也成为了北方兵力的核心人物。尽管曾经以暴戾著称,但他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无疑是朱元璋最为欣赏的品质。
然而,朱棡始终生活在恐惧之中。特别是在蓝玉事件之后,朱棡深知朱元璋为了保全朱允炆,已经可以毫不犹豫地对任何人下手。这份恐惧并没有因为地位的提升而减轻,反而随着压力的增大愈发严重。1398年,朱棡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,长期的身心疲惫让他最终无法支撑,3月30日,他因病去世。朱元璋得知后深感痛惜,但他并没有完全沉浸在哀伤中,而是迅速指派长子朱济熺东进防守朱棣。
在朱元璋临终时,他依然未曾放松警惕,命杨文进入燕王府,以“辅佐”之名,实则是监视朱棣的举动。然而,朱元璋未能等到朱棣的回归便因病去世。继位后的朱允炆,在黄子澄的策划下,推行了严苛的削藩政策,特别是针对朱棣的权力限制,这一系列举措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祸根。直至战争爆发,朱允炆才意识到,如果三叔朱棡还在,他绝不会走到如此绝境。
发布于:天津市